2008年11月15日

與直覺相違(二)台灣金融機構的悲慘宿命


兩岸甜蜜交流的另一個假設是:台灣的金融機構將因此得益,從而在大陸大展身手。

錯,如果早幾年還有可能,現在沒有機會了,如果我的印象沒錯,五六年前中國民生銀行的市值還是台灣中國信託銀行的三分之一,但是現在是三倍不止。(我承認所提供的數字不精確,請金管會不要因為我拙劣的記憶力而罰我停權一個月,畢竟馬政府的政見不準確,也沒有因此停權一個月。)

兩岸金融監理的備忘錄(MOU, Memo of Understanding)一直是陳雲林來台期間的焦點,雖然後來不了了之,但是以馬政府對兩岸交流的執著,這張成績單遲早有一天會發下來的。明顯深綠的金融界老前輩在自由時報上表示「銀行登陸後,不出幾年,登陸的台商財團銀行將獲得北京或明或暗的加持,分行數及資產規模均將超越在台灣的母行。未來在中國對台商授信的增加,也將減少對國內企業的放款,或提高授信條件。影響所及台灣企業融資將更受阻,國內投資減少、消費不振、百業蕭條;不出幾年又將面臨一場呆帳引起的金融風暴,經濟更加沈淪。」

我覺得他倒是過慮了!(或是過綠了!)台灣的金融機構到大陸,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,原因很簡單,因為兩岸就算簽訂MOU,還是站在不平等的基礎上,台灣的銀行到大陸,需要三五年才能承作人民幣業務,但是大陸的銀行一來馬上就可以從事台幣的業務,所以對因為兩岸更緊密的經貿安排,而同時需要使用台幣及人民幣的客戶,選擇中國的銀行是很自然的安排,台灣的金融機構有什麼能力競爭。

同時由於中國銀行的價值早就是台灣銀行的價值的數十倍,同時由於在中國政府的溫暖羽翼保護下,在國際資本市場早就領先台灣的銀行及證券業,金融業的另一個商機,兩岸企業的互相掛牌,看起來也是中國的金融業會拿到較多好處。

有人說台灣金融業的優勢在於人才窖藏充足,因此將來在金融業交流下,可以有較大發揮空間,說這種話的人絕對沒有國際金融市場的經驗,中國金融業的人才板凳深度遠勝於台灣,雖然少數業務如信用卡比較沒有經驗,挖幾個人來就差不多了。長久來說,兩岸的金融交流,對台灣的金融人才打擊更大,因為中國的金融人才,不但學習快,而且狠,工作狠,鬥爭也狠,大家可以睜大眼睛仔細瞧瞧。

所以推理過程和黃天麟雖然有所不同,但是結論類似,兩岸金融市場的交流,恐怕並不是充滿玫瑰和花朵的浪漫愛情劇,而是充滿了血滴與刀光的戰爭大戲,輸家也已經不小心曝光-台灣的金融業和金融從業人員。

【圖:經濟日報-上海浦東金融區一景】

沒有留言: